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
作者:张霄琼(研究方向为脑损伤后认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张娟、张丝丝、 赵秦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第 一 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发表期刊:中国医药导报2021年9月第18卷第26期
摘 要: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 一 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计算机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两组时间均为6周。观察两组前后认知功能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正中神经电刺激前后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
结果
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高于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电刺激前后左运动区、右运动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电刺激后左前额、右前额氧合血红蛋白浓度高于电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电刺激可提高患者双前额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
背景: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约30%的患者脑卒中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并逐渐发展为痴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也会增加再次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近年来新兴的计算机认知功能训练技术在认知训练领域中应用广泛,其在认知功能障碍康复中效果明显,甚至优于人工认知训练,但其疗效仍需进一步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7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视病情给予降低颅内压、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神经等常规药物。对照组采用计算机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电刺激参数为8~20 m A,50 Hz;1只电极置于患者右侧大鱼际肌,另一只电极置于患者右侧腕关节掌面腕横纹上2 cm左右的正中神经点。根据患者手指调节电流刺激强度、方波,当患者手指可见轻微收缩时即可停止调节,单个刺激持续时间为42 s,间歇时间为18 s。30 min/次,1次/d,两组均持续6周。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前后认知功能情况;
(2)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3)观察观察组正中神经电刺激前后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
2 结果
2.1 两组前后Mo CA评分比较
两组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o CA评分均高于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前后Mo CA评分比较
注:Mo 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观察组电刺激前后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比较
观察组电刺激前后左运动区、右运动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电刺激后左前额、右前额氧合血红蛋白浓度高于电刺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患者电刺激前后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研究指出,正中神经电刺激可促进γ-氨基丁酸B受体等神经递质的表达与释放,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另外,正中神经电刺激可刺激迈纳特基底核及前扣带皮质,上述部位在注意力、大脑皮质活动、记忆力等认知功能中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电刺激可提高患者双前额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提高脑血流含氧量。既往研究指出,正中神经电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流情况。观察组电刺激后双前额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可能与患者双前额脑区血流携氧量增加有关,而这种血流携氧量的增加可能与正中神经电刺激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有关。
综上所述,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电刺激可提高患者双前额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浓度。
上一条: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效果分析 | 下一条:CRS-R对4岁及以上意识障碍患儿意识恢复的预测价值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