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效果分析
本文摘自:《中国医药科学》2021年2月第11卷第4期
作者:程晓午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脑外科
摘 要
目的 探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昏迷促醒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周期为2周。使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CT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清醒率、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CT检查可知观察组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加。观察组恢复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有效促醒,增加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效果确切,值得临床采纳。
颅脑创伤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呈下降的趋势,但是一些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中,治疗较为困难。昏迷属于一种颅脑损伤的并发症,较为严重。如果患者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导致病死率升高。因此在早期阶段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技术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因为其效果显著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并且相关研究显示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昏迷患者脑功能部位的血流灌注,促进患者苏醒。基于此,为进一步探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效果,本研究选择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现报道如下。
01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52.03±8.93)岁,受伤到入院时间0.6~21.4 h,平均(4.3±1.5)h。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药物治疗、语言刺激、物理治疗、高压氧治疗及运动治疗等。根据手术指征将血肿清除,对患者行去骨瓣检查,进行降温、止血、补液等处理,服用西药进行降压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方法。
使用GC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d、治疗21d评估两组患者意识情况,通过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三个指标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意识越好。
使用SPSS 22.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清醒率及清醒时间比较
观察组恢复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清醒时间 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0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也提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症状,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清醒率及清醒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前应对患者症状进行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时机及操作位置,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进而有效防止电极下电解产物堆积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有效促醒,增加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效果确切,值得临床采纳。
上一条: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高血压脑出血后昏迷患者早期促醒治疗的研究 | 下一条:正中神经电刺激联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 |